首页  关于载道  古书  挂品  手卷  真品  宋书房  载道学员 
用户名:
密    码:
 
新古籍

黄庭坚青原山诗刻石(上下)

  

《黄庭坚青原山诗刻石》碑帖古书


内容:山谷自书诗
版本:宋拓藏本

 

藏本欣赏:


专有名词:黄庭坚、周寿、青原山、青原山诗、瘗鹤铭

 

      《青原山诗》全称《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》,亦称《七祖山诗》、《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》,由北宋黄庭坚所作,并亲笔书写。青原山在江西卢陵县(今江西吉安市)东南十五里,又名七祖山。北宋元丰六年(公元1083年),时任太和县令的黄庭坚前来青原山游历,为其友周元寿作此诗,并以大字行楷。


       黄庭坚(公元1045年—公元1105年),字鲁直,号涪翁、山谷道人,江西修水人(分属九江),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黄庭坚书法擅长楷、行、草书,楷法得力于《瘗鹤铭》,草书宗法怀素,行书则为常见之书体,传世作品有《松风阁诗》等,与苏轼、米芾、蔡襄并称为“宋四家”。


     《青原山诗》全诗长达四十六句,共计二百三十字,字字珠玑。“乳窦响钟磬,翠峰丽昭回”,诗作不仅描述了青原山的优美风光;“浮图涌金碧,广厦构坏材”,还叙述了青原山盛大的佛事活动;“鲁公大字石,笔势欲倾摧”,可以看到,书家在诗作中自述书写这件大字书法作品时的快意淋漓。综观刻石书迹,纵横开合,清逸雄伟,行笔稳健,结构严谨,深得《瘗鹤铭》神韵,是黄庭坚中年时期行楷大字的代表作。


       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,远溯先唐碑版并进行碑帖结合的书法家,他明确标榜其书法师法《瘗鹤铭》。南朝时,一位无名书法家饲养的鹤死了,为此他写了一篇铭文,并以“摩崖石刻”的方式刻石纪念,这篇铭文就是《瘗鹤铭》。黄庭坚远师《瘗鹤铭》源于一个误会,他原把《瘗鹤铭》视作“书圣”王羲之所书,且深信不疑,故而倾力揣摩效法。不想歪打正着,黄庭坚尽得《瘗鹤铭》长枪大戟、绵劲迟涩的摩崖石刻书风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楷大字。


     《青原山诗》是黄庭坚送给好友周寿的诗作。周寿,宋熙宁元年(公元1068年)前后在世,字季老,一字元翁,道州(今湖南省道县)人,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长子,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进士,工诗,兼善书法,在当时颇有好评。周寿父亲周敦颐(公元1017年—公元1073年),字茂叔,号濂溪,北宋思想家、理学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,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,称“周子”。周寿与黄庭坚交谊甚笃,常相唱和,诗多遣怀赠答之作,充满理性之审美情趣。


       作为黄庭坚大字行书的名篇巨作,又因其传世罕见,此宋代拓本被定为为国家一级文物,现藏于上海图书馆,共两册。

 

名句欣赏:


心花照十方,初不落梯阶。
石头麟一角,道价直九垓。
鲁公大字石,笔势欲倾摧。

 

原古书说明


撰文者:北宋  黄庭坚(公元1045—1105年)


书法者:北宋  黄庭坚(公元1045—1105年)


书体:行书


刻石时代:北宋(公元1092年)


碑帖时代:北宋(公元960—1127年)


收藏地:上海图书馆


尺寸:13.2×26.2cm(割裱本)

 

载道藏书制作说明


制作形式:还原再造


制作技术:激光微喷


内文材质:中国宣纸


装裱材质:楠木、丝缎


装裱方法:手工古籍经折装


藏品出版:编号300套


出品:载道文化发展(北京)有限公司


出版社: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

 
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
版权所有  ©2012 - 2024  载道文化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12039933号
欢迎关注载道微信平台
返回顶部